中華商道,以繼承弘揚中華傳統商道文化為宗旨,探究中華五千年中,中華商道,這一卷的獨特魅力。希望能將古人經商風采,展現到大眾視野中來。通過商道展現出人間的大仁大愛。
為中國企業(yè)家,經商群體,提供一個了解一個商道文化,交流體會平臺。
范蠡,一家,離開海濱之后啊,就向西而行,來到一個地方,叫做陶邑(億)。對于這個地方的選擇,范蠡可以說是考慮的很周全的。這個地方據我了解到,現今的位置,大概就是山東的定陶。
這個陶地,真的不簡單。被稱作是“天下之中”之地。陶地周邊的4個方位,分別是,北方的衛(wèi)國,南方的齊國,東方的魯國,西方的韓國。而陶地,正位于正中的位置,是各國之間通行的必經之地。
范蠡曾經提出,對待商機,要懂得待之以時。經商,就像捕魚。既要選擇魚群集中的地方,也要知道提前準備好一張漁網,放置在魚群要到達的地方,而不是輕舉妄動。
其實對于經商來說,無論是什么行當,或者具體到什么項目。能夠選擇一個交通便利,居民集中,物產富足的地方,為基點,都可以使你的經營業(yè)務,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而,范蠡所選擇的陶地,正是這樣一個地方。作為各國之間的貿易必經之地,交通可以說的上是四通八達,往來的商旅眾多,信息的流通自然就很便捷??梢哉f,在此地經商,在合適不過了。
相傳范蠡,師從計然。而計然之計,正是,利用各地的特點,時節(jié),氣候,民情,風俗等等,來因地制宜。
范蠡一家定居在陶地之后,開始由耕種,養(yǎng)殖牲畜起家,漸漸的,隨著對往來商旅,不同商品的考察,也開始囤積合適的商品。
當時的商業(yè)發(fā)展,雖然達到了高潮啊,但是,大部分,還是以農業(yè)相關產品為主要項目。珠寶玉器之類,雖然獲利頗豐,但是,受眾面積還是很有限。范蠡的經商,從耕地開始,堅持薄利多銷的原則,根據市場的行情,來均衡物價。范蠡,通過對市場的觀察,對自然規(guī)律的把握,堅持“務完物”的原則來進行經商。“務完物”實際上,表達的是,對商品質量的高標準要求。正所謂,完物上種,質高貨真,就是這個意思。
對于范蠡這一點的發(fā)展,晉商喬致庸,誠信為本,質高貨真的經商案例,比比皆是。最經典的例子,就是賣茶磚的事了。在當時啊,茶葉的經營,主要是官府負責。而這些個體商人們能夠拿到經營的許可,范圍也是相當局限的。茶磚在運輸過程中,消耗是必不可少的。而喬致庸,看到這一點,利用這一點。將自家的茶磚,規(guī)定為出廠,為一斤二兩的規(guī)格,這樣,盡管是到達千里之外的俄羅斯,也能夠確保,顧客收到的茶磚是足斤足兩的。這樣的魄力與堅持,也為他贏得了更多的機會。
范蠡之所以能夠成功,他的做人準則,獨到的眼光,都是他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。范蠡在陶地經過幾年的打拼,又一次“致貨累至巨萬”,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大富翁。陶朱公 的名號,就由此而來。
商道即人道。簡單的5個字,真實不虛。商人,跟正常生活在社會中的人,其實是一樣的。只不過,我們用以維生的方法,是經商。而現代社會,一切都要求速度,效率,忽視了觀察與積累的過程。人啊,是需要不斷的成長,成熟的,學會做人,是立足于世的根本。當然,也是,成為好商人的根本。
范蠡在越國為相的時候,提出農末俱利的思想。這樣的思想,對于他的經商,也是影響巨大的。比如,他提出的,三八價格,農末俱利。大概的意思就是說,政府,應該對市場價格有一個宏觀的把控。大概的比例是3:8,市場商品的價格,在基本價格的基礎上,上漲不超過80%,下跌不超過30%,這樣的話,農民和商人,都可以,有相應的收入保障。而這樣想法的出現,正是由于他對市場價格浮動的觀察和把握。
他提出的“賤取如珠玉,貴棄如糞土”力爭達到“無息幣”“錢財通行如流水”的說法。是說。當商品價格低廉的時候,就像對待珠寶玉器那樣珍惜,收購。當商品價格上漲,及時的出售,就像對待糞土一般。堅持不囤積居奇。而對待已有的錢財,能夠做到,不只是讓錢財產生利息,像流水一般,流通不休,這樣,才能獲利不止。
正是如此,范蠡才會有那么大的的經商格局。正真意義上的商人,總能將他們的智慧與外界優(yōu)勢充分地結合在一起,使他們能夠立足于,商戰(zhàn)的制高點。所以對于企業(yè)經營來說,對地理優(yōu)勢的認識和把握,是值得肯定的。而進一步要求的就是,將這些,與個人能力,完美的結合。
在可能的條件下,經營要盡量選擇地理環(huán)境優(yōu)越的地方。不管是建設工廠,還是開辦商店,理想的位置特別重要。但是,對于地利的考察和鑒別,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有句話說“捧著金碗討飯,住在寶地喊窮”說的就是,不能識別利用地理條件的意思。
我個人認為啊,對有利地理位置的識別,要從大處,從遠處著眼,首先看是否有利于商品的流通,是否有利于商品信息的獲得等,這是最基本的。當然,現在網絡這么發(fā)達,地理條件似乎就不是那么絕對。但是,如果有更適合的,我們何樂而不為呢。
對于大部分商人來說,地理位置常常不能經常變更,一個企業(yè)不可能經常搬來搬去的,而且一個商家,每一次搬家,往往會損失一批相當數量的客戶,即使到了一個有利的地方,也不會很快恢復過來。所以,當地處,并不是那么理想的位置的時候,這時就要學會發(fā)揮當地優(yōu)勢。
范蠡在陶地成為巨富之后啊,慕名前來請教的人很多。其中,有一個人,是住在城南的,鹽商,猗頓。當時,連著好幾天,大雨連綿,鹽池中鹽花不能生成,販鹽業(yè)陷入了窘境。于是,猗頓上門請教陶朱公,尋求新的致富途徑。
陶朱公看到河水兩岸,沃野無際,水草豐盛,就勸猗頓發(fā)展畜牧業(yè),將農、牧、商結合起來發(fā)展。后來,猗頓聽從了范蠡的建議,漸漸地在當地也形成了一定經營規(guī)模。由此看來,立足當地,善于發(fā)現優(yōu)勢,能夠正確利用地理條件,對于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來說,太重要了。
我了解到,在當地,范蠡的子孫后來繼承了他的事業(yè)。陶朱公死后,人們?yōu)榱思o念他,將他居住的村莊命名為陶村,并為他修建了墓地,蓋起了碑樓。至今仍然保存完好。從此之后,世上便有了“富甲陶朱”的說法,“陶朱公”也就成了,財富和富有的代名詞。
其實商業(yè)的經營過程中,遇到困難,是一定的。面對低谷的時候,我就很認同范蠡的觀點。他認為?。禾?、地、人三者之間是不斷變化的。
萬物的生長依賴于大地。同樣人類也依賴大地得以養(yǎng)生。但是,萬物生長又各有定時,不到一定的時機,就不可能勉強生長,而人的變化也一樣,不到最后的轉折點,也是不可能勉強成功的。因此,應該順乎自然,以處當世,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,就可以把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扭轉過來。面對人生低谷,如果能夠抱著順其自然的態(tài)度,那么,也許,不經意間就會發(fā)現,轉機,就在不久的將來。
通過這次對范蠡經商從商的認識,似乎,對整個人生的看法,也有了些許的觸動。無論是生活,或是工作中,不同的境遇,在我們評價優(yōu)劣的同時,也是對自己定位的開始。倘若,能夠學習范蠡先生的大格局,那么,我想,收獲到的,不單單只是物質方面的富足。更多的,是精神上的充實吧。
我個人喜歡研究中華傳統商業(yè)文化的原因,很大部分也是因為這個。先人們經商的技巧,謀略,膽識,可貴的做人原則,是最吸引我的地方。作為商人,作為企業(yè)家,肩膀上擔的責任,不單單是個人事業(yè)經營的效果,作為最先能夠了解社會動向的我們,更應該主動的,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。
特邀嘉賓介紹:
李小芹女士(xiaoqinli)
北京東方真諦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總經理
香港大唐公主國際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
聯合國國際外交關系人權關系與和平委員會中國區(qū)主席及領事